老科協-畢維有
姚淑賢,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婦女,經得住幾度悲歡離合的打擊,20年間,她發送走了公婆和丈夫,他一個人,挺起脊梁,供養了4個子女讀完了高中,其中三個子女讀完了大學,全部就業成家。花甲之年,她兩次遠渡太平洋,去加拿大協助女兒料理家政,助女兒女婿從醫事業成功。
在兒女們的心目中,她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在親屬們的心目中,她是這個家的頂梁柱;
在周圍人們的心目中,她是母親世界中的驕傲。
千辛萬苦敢擔當
我和馬玉良是1986年一同從農村調到富錦成人中專任教,同住學校家屬區。馬老師中等個稍瘦,為人寬厚,工作負責任勞任怨。妻子姚淑賢文革中初三畢業,一般個微胖,性格溫淳和善,柔和中深藏著堅強。1989年冬,家里人發現馬玉良身體有些消瘦,食量漸少。妻子姚淑賢見丈夫面色憔悴,心里劃魂,便帶馬老師去本市醫院做了CT檢查,未查出結果。這當時,四個孩子還小,正讀小學和初中。馬老師的父母年邁體弱,照料家務和護理丈夫的重擔全撂在了妻子姚淑賢一個人身上。她開導丈夫:“老馬呀,人吃五谷雜糧,那有不生病的,有點病算得了啥……”。姚淑賢嘴上是這么勸導丈夫,可心里卻在想,剛從鄉下搬到城郊,蓋了新磚房,全家歡天喜地的享受著霓虹燈下的生活滋味,可命運之神真的向這個八口之家提出了挑戰。“禍不單行”,就在姚淑賢準備去省城給丈夫馬玉良確診的時候,原來患有哮喘病的婆婆又因突發性心肌梗塞病逝。姚淑賢在親友的幫助下,發送了婆婆入土歸安之后,籌計了一些費用帶著丈夫去了省腫瘤醫院做了系統檢查。在結果出來之前,她帶著丈夫逛了哈市幾家大的商場。到飯店點了丈夫愛吃的燒麥、鍋包肉。此時的姚淑賢心里在承受著怎樣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她在想,假如診斷結果還有治療價值,我要盡一切努力,繼續治療。假如真有不測,這個家的頂梁柱自然的落到了自己的肩上了,我能扛起嗎,假如……。面對這若干個假如,姚淑賢暗暗地告訴自己,無論如何也要勇于面對。診斷結果下來了,丈夫已是肝癌晚期了,對這一結果,妻子姚淑賢雖早有思想準備,但巨石襲來,讓她無法躲避。她瞞著丈夫,說患了慢性肝炎,便像征性的抓了點治肝的中藥返回富錦。吃了些中藥和偏方仍不見效果,馬玉良身體每況愈下。1990年的一天午夜,丈夫馬玉良心跳停止了。子女們抱著母親呼天喚地哭成一團,面對這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場面,周圍的人都落下了同情的淚水。人們擔心,馬老師走了,撇下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六口之家可咋辦啊,姚淑賢能頂起這個頂梁柱嗎?
中國有句古話:“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馬玉良撒手人寰,扔下年逾七旬的公爹和四個讀初中、高中的孩子,這壓力是常人難以承受的。面臨這個頻臨崩潰邊緣的家庭,向來人們認為柔弱達理的姚淑賢告誡自己:就是天塌下來,我也要頂得住。她告訴親友們:“我不會讓一個孩子失學,不會讓老人在我這受一點屈。”短短的兩句話,道出了姚淑賢這個普通的中國女性內心世界的堅強、善良、仁愛的可貴、可敬的本性。
兒子去世,馬玉良的父親不堪重擊,體力愈加不支,兒媳姚淑賢常把蒸好的雞蛋糕、小米粥端到老人桌前。常用三輪車拉著公公去醫院就診。2000年夏季的一天,我和老伴去鐵路南我家的菜園摘草,正巧碰上姚淑賢推著自行車往西走,車后馱著筐,里面裝著黃紙、香、酒、蛋糕,老伴問她:這大熱天你干啥去呀?姚淑賢說:“你們不知道,孩子爺爺老了,今個燒百天”。驚訝中,我衷懇地對她說:“姚淑賢,你太了不起了。”望著姚淑賢騎車遠去的背影,我默默在想,這不就是“凡人善舉”嗎,一滴水能映出太陽的光輝。
在姚淑賢丈夫去世幾年后,一些好心人想給姚淑賢找個伴,也好幫她分擔一下重負,可姚淑賢總是搖搖頭。是好人就總會有人幫她、愛她。一位失去妻子的大哥主動提出要走進她的生活,為她頂梁助力,卻被她婉言拒絕。也許有人會說她太傳統太守舊了,其實這正是這位本本份份的遺孀、堂堂正正的寡母的閃光之處,也是她構筑自身厚重人格魅力和人生品位的一個重要支點。
十年間,姚淑賢一個柔弱女子發送了三位親人,供養了四個子女讀完了高中,其中三個子女讀完了大學,這其中的艱辛和重負是可想而知的。在姚淑賢處于極度艱難的困境時,得到社會各界的援助。四個孩子就讀的“學校”除免收了他們的學費外,還發給他們最高數額的助學金。大女兒馬立婷高中畢業因身體原因沒有報考大學,父親生前所在的學校領導,特殊為馬立婷辦理了頂崗就業,以緩解家庭經濟燃眉之機。馬玉良生前的同學、好友,姚淑賢在富錦及外地的同學聞訊趕來向這個特殊家庭捐獻愛心。姚淑賢所在的區委會,為她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在一股股人間大愛的暖流中姚淑賢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她常常勉勵子女們:要努力學習,讀書能改變命運。1999年至2002年,二女兒馬立晶和大兒子馬圖,二兒子馬強分別以優異成績相繼考入了哈醫大、哈爾濱建筑工程大學和“八一”農墾大學。因三個孩子品學兼優,大學畢業分別被三家用人單位免費招聘。大兒子馬圖知道家里的經濟條件不好,在三年的大學期間,其中兩年利用課余時間在三家餐館打鐘點工,加上自己努力學習,成績優秀,將得到的獎學金、困難補助金,每季省吃儉用的300元錢寄回家里,讓母親貼補弟弟念大學所需費用。小兒子馬強為節約讀書費用,在“八一”農大三年學習期間,剃了三年光頭,每兩天吃一頓炒菜。因為他想的是盡量少花家里的錢,媽媽已經很不容易了。
人們都說:“天底下責任最重的是母親,最辛苦的還是母親”。
三個子女大學畢業了,各自有了工作,馬淑賢本該喘口氣了,可是馬淑賢自有她的打算,她說:“我才完成了一半任務。”她在想: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媽媽要給孩子們成個家呀。2000年左右,兩個女兒相繼結婚,姚淑賢沒讓女兒空手到婆家,做到盡力而為。2004年6月,姚淑賢與大女兒、女婿去杭州參加了大兒子馬圖的婚禮。在婚前親家的歡迎晚宴上,姚淑賢當場掏出10萬元遞到兒子媳婦手中,這叫當場的親家公、親家母大為震驚,因為他們知道馬圖的家境。婆婆帶來10萬元,她們無不感到意外,兒子兒媳婉言拒收,親家對姚淑賢說:“孩子的婚事我全包了”,姚淑賢說:“兒子娶媳婦,當媽的花點錢是應當的。”
2005年的“八一”,姚淑賢滿懷喜悅的心情,去了百湖之城――大慶,給老兒子馬強操辦了婚事,同樣帶去10萬元。兒子和新媳婦婉言謝絕,他們說:“您老人家供我們姐弟三個讀完了大學已經是很不容易了,房子以后我們自己解決。母親執意讓他們留下,在母親的再三說服下,馬強只留下5萬元,其余5萬元讓媽媽帶回享用。兩個兒子結婚,母親姚淑賢拿出15萬元,15萬元,做為有錢有勢的人家,也許是小菜一碟,可做為缺少核心成員的家庭,一個身擔重負荷的母親來說,15萬元真算得上一個天文數字。為了保證子女們讀完大學,為了支助子女們結婚,20幾個春秋寒暑,姚淑賢耕耘在她開墾的田園和她承包學校的果園里。夏天給果樹噴農藥,頂著烈日在田園里鋤草培土。每年秋冬兩季姚淑賢推著三輪車到市里賣自產的蔬菜和水果。一次,姚淑賢的大兒子探家晚上給母親洗腳時,發現母親的左腳小腳趾少了半截,驚訝地問媽媽:這是咋回事,咋回事!母親說:“是那年冬天一個大冷天,我到市上趕集賣菜,起早占推位,就覺得左腳趾頭疼,挺了一上午,晚上回家一看,才發現腳趾凍黑了,第二天到醫院做了切除手術。”馬圖聽母親這么一說,抱著母親大腿失聲痛哭。為了撐起馬家這片藍天,為了子女們有個好前程,或許這就是這位母親無怨無悔,甘愿為這個家挺起脊梁的力量源泉。
哪里有奉獻,哪里就有回報。姚淑賢的子女們把母親的天高地厚之恩深深地銘刻在心里,把“回報”二字寫在了藍天的額頭。2010年,姚淑賢的幾個子女堅決不讓母親獨居城南那間老屋,姐弟幾個背著母親積極籌錢在市區中心給母親買了一幢80平米小樓。孩子走后,母親卻偷偷把樓租了出去,她想用這租金償還子女們的貸款,以減輕子女的負擔。2011年暑期,應大兒子、兒媳的邀請,馬強和愛人帶著母親去北京、北戴河旅游,從北京乘飛機去了上海、杭州。馬家母子團聚,這讓母親在那里的每一天都沉浸在兒女情長的歡樂和幸福的海洋里,心中充滿豐收后的喜悅。喧鬧繁華的南京路留下他們一家人踱步的腳印,美麗迷人的西湖岸邊全家人笑語連連。游船上,三潭映月的背景處兩個兒媳偎依在婆婆的身旁留下幸福的瞬間。有誰不羨慕馬家兒女們對母親大海一樣的深情,可這里飽含著這位柔弱的母親對子女們高山一樣的愛戀。
萬水千山總是情
2006年,姚淑賢的二女兒馬立晶和愛人楊華大學畢業后,選擇去加拿大渥太華就業從醫,并攻讀博士學位。
2012年5月的一天,姚淑賢接到二女兒馬立晶從加拿大打來的國際長途電話,告訴母親再有一個月自己即將生下第二個孩子,希望母親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來加拿大協助女兒料理家政。對于二女兒的請求,母親早有思想準備。在征得其它三個子女意見后。于2012年5月28日,姚淑賢去了北京辦理了去國外簽證手續后,毅然登機越過千山萬水,飛往加拿大。
位于西半球北美洲北部的加拿大,其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這個國度不僅經濟高度發達,而且景色秀麗迷人。來加拿大你可以觀賞到神奇美妙的城市美景,感受異國風土人情。當飛機飛翔在太平洋上空時,透過機窗俯視浩瀚無際的太平洋,瞭望著湛藍湛藍的天空,姚淑賢她頓感世界咋這么如此美好。怎么也不敢相信花甲之年她會再次遠渡重洋,跨越國度,來到異國他鄉,能與學業有成身居加拿大從事醫療事業的女兒、女婿團聚,心中充滿不盡的喜悅。心想,孩子的爸爸雖不能與我一同前往,九泉之下也會倍感欣慰。當飛機飛砥素有郁金香美譽的渥太華上空的時候,靜靜地渥太華河水揚起了歡樂的流花,像似有意在歡迎這位來自中國的母親。客機平穩地降落在渥太華機場,女兒、女婿早已在那里等候多時了。
姚淑賢慢慢習慣了加拿大的生活規律,吃順了那里的面包牛奶,身體都漸漸地健壯起來。女兒女婿為了不讓母親過于勞累,在當地還雇傭了一位保姆,母親只是買買菜、幫幫廚,每天用1個小時教大外孫女學習中國文字和中國語。女兒和女婿以此為由給母親每月支付相當于人民幣2800元酬金,有意讓母親晚年攢點積蓄。
美麗的渥太華風光挽留不住姚淑賢思國、思鄉的情懷。她對女兒、女婿常提示:“中國有句古話,肥水不能外流,選擇適當時機回國,把知識和技術獻給祖國”。每到中國國慶節時,姚淑賢在紙上畫一面中國國旗貼在墻上。每逢中國清明節時,姚淑賢帶著女兒、女婿驅車到郊外用手棒起三堆土,獻上三支鮮花,以示對先逝親人的祭奠。
姚淑賢在加拿大總是惦念著在國內工作的大女兒和兩個兒子這三個家庭的每個成員。每逢在國內的三個子女和兩個兒媳一個女婿的生日,姚淑賢總會打來長途電話,給予子女們生日的祝福,這讓子女們倍感遠隔千山萬水傳來慈母的關愛。姚淑賢與在國內工作的兩個兒子通話時,常告誡他們要愛黨、愛祖國、要遵紀守法。要受崗敬業,但不要做官,做官風險大,容易栽跟頭。細細品味,這直白、坦率、真切的政治關懷和教子理念不能不說這是對“學而優則仕”和“讀書作官論”傳統仕途觀念的一種挑戰。在今年的農歷五月十三母親生日的時候,身在杭州的大兒子、大兒媳給母親打來長途電話,祝福母親生日快樂,報告母親和二姐,姐夫分享他抱上兒子的喜訊,告訴異國他鄉的親人們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馬家雙喜臨門,母親高興得喝了一杯紅葡萄酒,她醉了,也醉了太陽醉了月亮。二兒子馬強在母親生日那天打來的電話說:媽媽,幾天前,我就知道您快過生日了,那天晚上作夢,我摘下幾顆天上的星星寄給含辛茹苦,遠在大洋彼岸的媽媽,作為兒子為媽媽祝壽的禮物。母親叮囑小兒子說:“小強,要愛崗敬業,不做出格的事,這是你爸爸活著時候的作風,你要繼承爸爸的好傳統,我就放心了,也好讓在天國里的父親得到慰籍和安寧。”母親的囑咐讓小強感到周圍總有母親身上一種光芒照射著自己。
“萬水千山總是情”啊。在加拿大,姚淑賢對女兒、女婿、外孫女、外孫子關心倍至。渥太華的氣溫和中國北方差不多,四季比較分明。那里的冬天還沒有來臨,姚淑賢就把女兒全家人的棉衣做好,也給加拿大的那位保姆帶一份,感動得她連連叫好。女兒女婿不辜負母親的關懷和期望,各自在選擇的課題上鍥而不舍的學習、研究,立志在醫學殿堂上摘取屬于他們的那顆閃礫的明珠。2011年以來,女兒馬立晶和她的愛人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寫出四篇學述論文,均在加拿大《醫學報告》雜志上發表。
2014年8月一天清晨,我和老伴突然接到一個國際長途電話,一個驚喜和熟悉的聲音轟響在耳畔,這聲音是那么親切,那么柔和。一聽就知道是原來的老鄰居姚淑賢從加拿大打來的電話。老伴激動得一時不知說什么好,第一句話就是:“想死你啦小姚。”之后,互相詢問了身體和生活情況。姚淑賢對我老伴說:我在加拿大每天都注意收聽收看中國新聞,告訴我們她打算明年春暖花開的時節回國,回到家鄉。女兒和女婿打算2020年前后回國定居,聽到從遠隔千山萬水傳來的聲音,就知道姚淑賢精神爽朗,春風得意,就知道她在那里生活充實,順遂,就知道她在那里依然是堅強不息,柔情滿懷。我們期待著,期待著這位飽經蒼桑,善良堅強,柔弱可親的中國母親的凱旋歸來。因為你說:“富錦是馬家祖祖輩輩可愛的老家,老家那塊熱土有掩埋我親人的忠骨”。我們說:這里還有你含辛茹苦親手培養出來三位大學生的老屋;這里有你辛勤耕耘,灑滿汗水的田園;這里有你至親至愛的親人和老鄰舊居;這里是你晚年幸福的歸宿。
姚淑賢啊,回來吧,你該享享清福啦!
 2019年.12月